掀开中国“工业化”的面纱

一,工业化的前提。

“工业化”,是所有中国人心心念念百余年的“强国之路”,而这样的“强国”,在丛林化的世界舞台上,又其实就是拳头大比赛。

然而,除了那些西方老牌强国,一战,二战之后,真正实现,完成了“工业化”的国家,又实在是屈指可数,为什么呢?

我们先来把这些老牌强国作个排列:

1,英国,引爆第一次“工业革命”,成就“日不落”帝国。

2,法国,英国的邻居,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技术,紧随英国之后,完成“工业化”。

3,德国,有英国的支持,有自身的努力,完成工业化后,发现全球市场没自己的份额了,高呼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,然并卵。

4,意大利,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立国,技术多来自引进,工业化启动也相对较晚。

5,俄罗斯,他的工业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,一个是沙皇彼得大帝开启的进度迟缓的工业化,再一个就是苏联模式的三个五年计划,十几年完成工业化。

6,日本,早期的亚洲“工业化”独苗,不顾自身条件限制,连续狂赌国运,造成如今的尴尬处境。

7,加拿大,原英属殖民地,各种支持,加上资源条件,也完成了工业化。

8,美国,摆脱英国控制后,也是各种手段获得技术,结合自身的庞大体量,连续引爆两次“工业革命”,后来居上。

这八个国家,就是所谓的“G8”集团了,他们才是世界原有体系游戏规则的参与和制定者,简单说,就是话语权拥有者。

那么,这些“工业化”国家,有什么共同点么?

或者说,能够实现“工业化”,所需要的前提是什么?

掀开“工业化”的面纱,中国摸到的,是一张什么样的底牌?

其实稍微对比一下,就不难发现,所有这些国家,都是在完成“制度革命”和“民族化改造”之后,才完成了“工业化”。

所谓“制度革命”,就是实现全社会管理,就是调动一切资源,包括每一个人的能力,这个能力的大小,决定工业化完成的速度和进度,实际上,就是完成“组织力”的升级进化。

而“民族化改造”,则是“制度革命”的必要条件之一,没有普遍的国家心理认同,没有强烈的对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相关联的认知,所谓“制度革命”,又从何谈起呢?

这之后,才能谈得上“全民教育”,“全民医疗”等等这些推进工业化深入发展的条件。

这其中,加拿大的条件得天独厚,没有可比性,暂且不提,美国呢,又为何能后来居上?

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,就发现上述国家,除了加拿大,美国,全部都是自封建制度转型升级而来,现行制度中,又无一例外都有旧制度的残留,只是程度不同罢了。

而美国不同,自“南北战争”后,旧的封建制度的包袱被他一扫而空,优越的制度结合他自身的巨大体量,加上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,才是他后来居上的缘由。

那么,中国呢?

很多人一说就是大清灭亡,中国结束封建制度,其实呢,中国早在两千年前,秦始皇完成大一统,推行郡县制时,就已经结束了封建制好不好。

中国传统的灌溉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,注定在同等体量下,就比别人对制度的要求高出一个等级,加上中国的超大体量,让这个要求更进一层,这也正是中国几千年辉煌文明的原因所在。

然而又正是由于体量的超大,造成中国在实现“全社会管理”的路上举步维艰。

单论生产力的进步,累积,我们早在明末就进入了制度升级的节点,然而太过庞大的体量,和这体量带来的制度惯性,又使得我们难以掉头转身,完成制度跃迁。

掀开“工业化”的面纱,中国摸到的,是一张什么样的底牌?

直到新中国的出现,奇迹般的一夜之间完成。

同样是完成“全社会管理”,由于体量的巨大差距,量变引发质变,中国当下的制度和组织力,无疑是最优越的。

很简单嘛,我们都知道管理十人,百人,与管理千人,万人之间的难度差,人群越大,差异越大,实现统一管理,形成共有规则的难度就越大。

人群规模的数量的等级差,大到了一定程度,就会引发制度上的等级差。

我说中国的制度,组织力在当今世界傲视群雄,可能很多朋友不信,那么我们从最简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来看,各位又如何解释,当下的中国对于技术,对于生产力的需求如饥似渴,似乎永无止境的态度,反观欧美老牌强国,这态度上对比的差距,有点大,对吧。

与百多年前相比,这样的态度上的对比,是不是像掉了一个个儿?

二,“去工业化”是个伪概念。

接下来,回应一下朋友们对欧美的“去工业化”的疑问,咱们就来作个解释。

我觉得吧,欧美的“去工业化”,完全就是个伪命题,所有听了他们忽悠的非老牌强国,无一例外地掉入陷阱。

掀开“工业化”的面纱,中国摸到的,是一张什么样的底牌?

那为什么欧美强国能玩的风生水起,如巴西,南非,乌克兰,乃至俄罗斯就玩成个当裤衩露腚呢?

拿美国为例,我们看到的美国,只是占了北美一半大陆土地的那个国家么?

实际上,当今的美国是通过政治,军事,金融等手段,控制范围遍及全世界,从资源掌控,到工业研发,制造,再到市场准入的一张由各种规则,体系编制而成的,弥天盖地的一张大网。

他们能玩的起“去工业化”,是因为他们有修改游戏规则的能力,在通过各种手段充分控制的前提下,他们在体系内完成“产业优化配置”,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

这种“转嫁成本”的方式,如果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,类比于人与人之间,跟“奴役”,“掠夺”有什么不同?

而中国的崛起,是威胁到了美国本土么?显然并没有,美国对中国的打压,不正是因为中国的个头太大,威胁到了保证“美国优先”的这一整套规则,体系的正常运转么?

而那些被忽悠的国家,巴西,南非之类,本身缺乏对外的控制力,和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能力,盲目地跟风玩这种游戏,只能用“自残”来形容了。

有朋友举例说,美国“去工业化”的后果如何如何严重,导致现在连“苹果”手机配套的螺丝都造不出来。

我想说吧,你说的这都是商业需求,就是一个性价比的商业选择,而工业能力对应的是国家安全,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好不好。

正如同说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,说美国实行芯片禁运,中国就会如何如何一样,商业的选择固然对工业能力会有影响,但这种影响是缓慢而长期的,短期内的影响无限趋近于零,因为对于一个注重安全的工业大国来说,可以替代的产品总是会有的。

更何况,工业能力,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,是需要相应的制度配套的,生产力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嘛,对不对,我们都学过。

三,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。

那么,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水平呢?

看这个国家对于社会基础建设的态度。

什么是社会基础建设?

社会基础建设,包括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水平,和基础建设能力,它几乎意味着一切,如果说在当下的“工业化”时代,科技研发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力上限,那么社会基础建设水平则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力下限。

简单说就是,一个国家的社会基础建设水平越高,则这个国家的国力下限越高。

生产力与制度,都是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。

当制度匹配,或领先于生产力时,体现出来的就是一派生机勃勃,到处“大干快上”的建设场面。

掀开“工业化”的面纱,中国摸到的,是一张什么样的底牌?

当制度落后于生产力时,体现出来的就是各种公共设施的陈旧,老化和对社会基础建设的力不从心。

有朋友说了,我怎么看不出来这制度跟社会基础建设有啥关系?

很简单啊,社会基础建设反映的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,还反映一个国家,乃至地方的规划设计,组织调度,以及实际施行的执行力,对吧。

而规划设计,组织调度,和实际执行力,不正是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力么,把这二者结合起来,就是一个国家的“组织力”。

那么,如何判断生产力,生产关系的适应水平呢?

首先,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,就是一个国家的制度。

再者,在已有社会基础建设普及的基础上,当生产力快速向前,出现新生事物,比如“高铁”,“5G”,并需要大量社会基础建设的更新与之相配套时,一个国家,社会对这样的需求的反应,是步履蹒跚,三心二意,还是求贤若渴,只争朝夕,就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,匹配的生动写照。

不是吗,看看曾经的美国,上个世纪初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基础建设大潮,再看现在,高铁,“5G”的举步维艰,不说这些了,就连原有的那些都因长期得不到更新,而出现大面积的严重老化。

掀开“工业化”的面纱,中国摸到的,是一张什么样的底牌?

客观的讲,美国当年的社会基础建设达到的成就是令人惊叹的,然而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今,美国人口翻了一倍,社会基础建设却止步不前,满足于现状,短短几十年,制度上的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,就让这个国家面目全非,前后判若两国。

原本,这些也算不得多大的问题,只要自身的力量还在,还有足够的控制力,这些脏活苦活,在体系内找一个能做的来做就是。

问题就在于,原本构成美国这个控制体系内的重要一环,中国开始不听从他的呼来喝去,开始逐渐要求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。

恼怒之下的美国,开始调动力量来试图重新围堵,绞杀中国。

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,美国突然发现,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他无法轻易控制的地步。

以中国的体量,能够推进,完成工业化,就证明了中国的制度,必然优越于体量远远小于自己的各大老牌强国。

这一点,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,包括中国自己,都对自己的狂飙突进感到诧异,都还没能适应短短几十年就完成的实力对比的巨大变化。

这样的变化,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即便在面临欧美强国的小心提防,和技术封锁,仍然凭借自身的超大体量和优越的制度,在国内连续跨越了几次工业革命,实现了产业的进化,升级,并最终在全新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时,与老牌强国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。

另一方面,也在于如中国这般体量的工业制造国,所拥有的工业能力,一旦脱离了原有的体系,给这体系本身所造成的几乎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和漏洞。

力量的对比,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努力的绝对增长,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手的衰落造成的相对增长,如上所述,两方因素叠加,此消彼长,正是所有人都惊诧不已的原因。

四,未来的变化。

掀开“工业化”的面纱,中国摸到的,是一张什么样的底牌?

未来,当新一轮的生产力进步,乃至“工业革命”到来,所有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,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这时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进度的,将是国家的体量和制度,组织力。

更大的变化还有,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来看,欧美这些老牌强国的制度,还能不能继续适应生产力发展,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,如果不能,那么未来的世界,又会如何变化?

内容出处:,

声明: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文章链接:http://www.yixao.com/boke/7093.html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